当前位置:
水安澜 人兴旺 ——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纪实
时间:2023/7/10 20:41:21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小峻

 

清晨,站立于望河台上,初升的太阳为汾河披上一层金色光芒。晨曦之下,汾河仿佛一条镶着金边的玉带,缓缓流入母亲河的怀抱。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2023年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共谋划项目72个。其中,续建项目29个,新建项目43个,总投资79.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6亿元。

我市注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狠抓控污、清淤、增湿、覆绿、调水等重点工作,严把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推动沿汾水质持续好转。注重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相结合,切实增强沿汾村庄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注重加快文旅融合,注重完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功能,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生态廊道,高标准高质量推动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步入快车道。

治水:与河共处

与汾河和平共处,是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记者来到汾河干流河津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建设现场看到,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各种大型机械按点位工作,30多个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开展防洪堤的基础浇筑、卵石以及格宾笼铺设等工作,各个作业面多点位同时施工,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时值盛夏,流火七月,火热骄阳并未迟滞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脚步。

自项目开工以来,建设者以“开工就是冲刺”的姿态,稳步持续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增强区域防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据河津市水利局党组成员杨辉介绍,实施汾河干流河津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是河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五条绿色走廊”建设的具体行动。该项目批复总投资3.28亿元,工期2年,治理堤防长度25.3公里。共涉及城区、柴家、阳村、小梁四个乡(镇)、街道办,20个村庄。

“现在我们所在的堤坝为右堤8.87公里城市段,堤防等级为2级,现在正在进行堤坝道路硬化工作。这整个路面由过去的6米加宽为现在的8.5米,整个堤坝也通过水毁修复、加高培厚及截弯调直,增加了坚固程度。”杨辉介绍道。

“以前的堤坝根本没有现在这么高、这么宽。以前大水一来,很容易冲到下面的玉米和小麦地。现在看见加高加宽加固的堤坝,确实让我们老百姓心里安全感倍增。”家住附近的河津市赵家庄街道村民薛三良对堤坝的提升感触良多。

据悉,自2022年起,河津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组织领导,规范工程管理,严把质量安全,优化施工程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圆满完成了左堤外扩及加高培厚5.28公里,右堤水毁修复、加高培厚及截弯调直19.97公里,滩槽整治4公里,险工段防护2公里。

目前右堤8.87公里城市段堤防等级为2级,防御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乡村段堤防等级为4级,防御标准为20年一遇,为汾河安全度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加高加宽堤坝,汾河干流河津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还完成了阳村排水站改造、三交河入河口改造、新建分洪闸门等年度建设任务,有效提升了汾河河津段防洪能力。

站在三交河入河口,杨辉向记者介绍,通过对汾河干流河津段水毁堤防修复,实施堤线调整、堤防加高培厚和穿堤建筑物改造等措施,提升汾河堤防防御能力的同时,还改善了5万亩农田灌溉条件,顺利解决三交河及阳村街道办3个村雨水入汾问题,确保沿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遇到下雨天气,汾河水下排会经过我们村,水冲进来会损毁我们的农田,村里种的小麦、玉米还有药材都会受到影响。现在这个排水站修好后会改善很多,水不再流进我们村里了。”河津市黄村村民王建立说。

截至目前,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开工12项(干流9项,支流3项),累计争取到位资金10.54亿元,完成投资9.81亿元,占到位资金的93%。目前汾河运城段全线均达到20年一遇防洪能力标准,城区段均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修路:依河而建

车行在沿汾旅游公路万荣段,一侧是汾河美景,另一侧经过一片荷花池,荷花还未盛开,整片荷花池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旁边还有螃蟹、小龙虾等水产养殖基地。

一路畅游,移步换景。

道路的尽头,是正在积极完成道路硬化的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

“目前沿汾旅游公路万荣段主体部分已经完工,就剩下咱们看到的这座刘村桥。”万荣县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张正纯向记者介绍公路建设情况。

沿汾旅游公路万荣段项目,长度22.462公里。该条道路对原有汾河右堤进行加宽加固,堤顶由六七米加宽至11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硬化,硬化宽度8.5米(其中路面净宽8米,两侧路缘石0.5米),道路两侧各设置1.5米绿化带,种植国槐和地被野花组合;建设驿站4处,对堤防管涌段和裂缝段进行修复;工程于2022年4月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仅剩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至堤防末端约0.4公里路面未硬化,计划7月底前完成)。规划有驿站4处,目前正在招标,计划7月下旬开工,9月底前完成。

记者眼前的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全长547米,桥面宽度12米,设计防洪标准50年一遇。“这座桥跟过去汾河万荣段的桥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更长更宽。从这里看其他的桥都是建在河道里,上桥之前还需要一段道路联通,如果下雨把这条道路淹了,村民们没办法过桥。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桥梁的两端超过了堤坝,为交通、防汛抢险都带来了便利。同时,这座桥也联通起了沿汾旅游公路和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将两条公路周边的资源实现了有效串联。”张正纯介绍道。

该桥梁工程于2022年8月开工,计划今年7月底前完成桥梁主体工程,8月底前完成桥梁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连接线改造。

沿汾旅游公路的修建,不仅串起了汾河两侧的旅游资源,更为周边村庄吹起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我们是一家从事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的企业,水稻和螃蟹要运出去,饲料要运进来,企业车辆进出的频率很高。以前只要一下雨,路段冲毁了,我们出都出不去,最长的一次等了5天水才退去。沿汾旅游公路修好了以后,确实方便了很多,我们不用再担心下雨了。”万荣县百灵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孝全说道。

据悉,沿汾旅游公路总长115.63公里,为汾河右堤堤顶路面。根据汾河流域4县(市)政府统筹,将完成113.62公里堤防的加宽培厚、92.26公里堤顶道路硬化(主体系统)、357.16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及刘村防汛抢险联通桥建设。

目前,沿汾旅游公路建设已经完成了85.01公里堤防的加宽培厚、14.57公里道路硬化及26.6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分别占比74.8%、15.8%、7.4%,刘村大桥也已完成桥基工程。

兴产:与河共荣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汉武帝一首《秋风辞》向世人展现了汾河之畔这一历史瑰宝——秋风楼。

沿汾文旅融合项目,万荣后土祠必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传后土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几千年来,每逢此日,人们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

近年来,随着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热情的高涨,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自发组成“祭祖团”,专程到后土祠举行祭拜活动。当地每年春季祭祀大典的规模也一年比一年大,参加人数最多时达3万人。2003年,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更是将祭祀活动推向了高潮。礼乐声中,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敬奉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圣母像前,那袅袅青烟,正是中华儿女对圣母的绵长思念。

今年3月起,后土祠景区开始推进5A级景区建设,实施后土祠东侧综合开发、后土博物馆布展等内容。截至目前,后土祠西服务用房和廊道项目正在搭建木结构、立架和墙体砌筑。后土文化布展文本已基本定稿,正在优化设计方案。

视线转移至汾河沿岸的另一个文旅融合项目,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

黑翅长脚鹬、白骨顶鸡、黑水鸡、白鹡鸰等珍惜水鸟相继造访。这些鸟儿们,或在荷塘育雏,或在芦苇休憩,或在水中觅食,或在水面飞过,一幅赏心悦目的“百鸟图”跃然眼前。

在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多次拍摄到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和部分珍稀鸟类。

据稷山县林业局湿地生态巡护员贾冬红介绍,近年来,在湿地监测到的珍稀动物有黑鹳、天鹅、鸳鸯、红隼、白琵鹭等。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稷山县城中部,南北两侧的边界在县城段是汾河南北两岸大堤,在县城段外是河道主河槽及两侧河岸,包括河道两岸的护堤林。

湿地公园的面积达718.2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08.14公顷,湿地占比高达84.67%,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以及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

湿地公园内汾河干流稷山县城段5.1公里长的河道,经过疏浚拓宽,蓄水总量约176.5万立方米,对地下水进行了有效补充,也使河道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汾河河岸,特别是在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实施自然型驳岸建设,补植重植芦苇和香蒲2040平方米,县城段南岸恢复植被51.85公顷,北岸恢复植被6.94万平方米。

新汾河大桥东侧,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荷塘、苇塘19.98公顷;西侧进行了5处微地形处理,总面积9193平方米,为水禽创造了自然的栖息环境。

随着湿地保护、恢复工程的深入实施,湿地公园内的植物种类及分布区稳步扩展,鸟类资源逐年增多。

生态在不断改善,景色在逐渐升级。

因水有灵气,因绿有诗意。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集休闲、旅游、健身、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生态文化景观,也成为众多游客心中的“打卡地”。

稷山汾河国家湿地公园,是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建设中,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典范。

除此之外,绛州署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新绛县弟子规文化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文旅融合项目都在有序推进中。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分布于145公里汾河岸线的4个县(市),围绕水生态治理、生态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共梳理谋划了七大类39个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总长度116公里、配套“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的沿汾旅游公路,以多维度构筑“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一条水清岸绿、村靓业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正跃然眼前。

记者 金玉敏 摄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运城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运城公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