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临猗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如何激活各方力量
时间:2024/7/18 21:18:43     来源:运城日报     编辑:小峻

 去年以来,临猗县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建强“指挥部”、用好“先锋军”、激活“主战场”、调动“后卫队”四大举措,党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就一幅和美乡村画卷。

建强“指挥部”,打造坚强战斗堡垒

打胜仗、打好仗,要有能排兵布阵的指挥部,要有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临猗县采取“县级领导蹲点指导+县级专班定期调度+职能部门结对帮扶+乡镇专班全程包联”的方式,强化组织领导,为“千万工程”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障。

“配硬人”,是“指挥部”建设的首要原则。一批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被选派到一线,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同时,通过“多方训”的方式,临猗县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履职本领。从“骨干力量学历能力双提升”到调训乡村干部赴985高校脱产培训,再到前往浙江、江苏、陕西等地现场观摩,以及开办“郇阳大讲堂”特聘专家对症开方,一系列培训交流活动让干部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为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临猗县还创新实施“擂台比”机制。通过月度交流、半年擂台、年度考核等方式,对干部的工作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选派干部职级晋升、县乡干部考察识别的重要依据。此外,该县还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列支2000万元用于奖励补助,激励干部冲锋在前、真抓实干,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用好“先锋军”,发挥党员骨干作用

党员是党的政策落地的重要力量,也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先锋骨干。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了,后面就是千军万马。为此,临猗县给足党员话语权,通过规范组织生活、用好每月一次的主题党日平台,让党员们及时了解最新政策,带回群众意见呼声,参与村里大事的商议和决策。

同时,该县还注重丰富实践载体,组织农村党员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系列实践活动,如“清拆改种建”、先锋突击战冰雪、普法进万家、义务植树、爱暖童心等,在服务群众、解决民生中密切党群关系。

此外,临猗县还积极用活积分管理机制,调动农村党员在带头调产、和美创建、参与集体经济等方面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该县将表现突出的产业带头人、返乡青年、退役军人培养吸纳到党组织中,把优秀党员培养吸纳进后备力量,形成一支强大的“先锋军”。

激活“主战场”,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千万工程”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把群众所思所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实施“千万工程”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成为人民群众的“主战场”。

“全程公开民主”,是临猗县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一招。通过做实做细“三务”公开,乡村建设的每一笔账、每一项支出、每一次决定都全程无死角地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干、群众管”,让群众在村务决策、执行、公开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真正实现全过程民主。

“全心为民着想”,则是临猗县获取群众支持的秘诀所在。围绕“群众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临猗县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如废旧院落整治、废弃池塘改造、乡村道路提升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形成“村外有果园、村内有游园、门前有花园、门口有菜园”的新型农村发展格局。

调动“后卫队”,汇聚社会各方力量

临猗县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工作理念,组建智囊团队,充分挖掘并高效利用在外人才资源与人脉网络,积极吸引市场主体与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一方面,专家领航,共绘乡村蓝图。该县聘请省级专家为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工作总顾问,采取实地考察、专题研判的方式,研究确定“两河一岭”和美乡村循环圈。同时,积极联系多家专业设计团队进行现场调研,充分结合各村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底蕴及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制定发展目标,精细编制发展规划,为乡村发展指明方向。

另一方面,资本赋能,激发乡村活力。该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广泛动员本地企业家、返乡创业青年、在外杰出人士及乡贤等社会力量,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累计投入社会资金1000万余元,共建和美乡村。角杯镇潘西庄村依托村级闲置资源,巧妙利用政府少量启动资金,成功撬动社会投资逾80万元,不仅将废弃池塘改造成农产品电商基地,还同步完成污水治理与村道硬化工程,实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此外,临猗县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撬动发展新动能,变“输血”为“造血”。北景乡峰仙村勇于开拓,村集体投资100万余元,流转土地近180亩,打造200余亩郇阳果园,招引第三方公司进行投资和管理,目前已经挂果,预计两年收回成本,增加集体收益。嵋阳镇上朝村投资260万余元,建成10座蔬菜设施大棚,与荣河1+1生鲜超市、临猗百大购物广场等签订长期购销合同,连续3年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4万元。

临猗县的成功实践表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和美乡村,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见习记者 徐帆扬 通讯员 张文青)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运城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运城公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