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庄村红色旅游方兴未艾,用于餐饮接待的村礼堂目前在紧张建设中;垣峪村的面粉厂大院内,聚集着不少前来卖粮食的周边村民;子谏村的豆腐厂门口,一板板豆腐从这里被运往盐湖区各大学校食堂、超市……
在盐湖区上王乡,村集体经济正蓬勃发展。近年来,上王乡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点上不断突破、线上开始成景、面上逐渐开花,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子谏村豆腐厂铺就共富路
在子谏村的豆腐坊内,工人师傅忙得热火朝天,磨浆、煮浆、点浆、上板、压制成型,刚刚制作好的豆腐飘出浓浓的豆香味。这里正是子谏村豆制品加工厂。
近年来,盐湖区上王乡因村施策,支持该乡子谏村发展豆腐加工特色产业,开辟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路子。
子谏村地处上王乡西北角,全村6个居民组,385户共1185口人。村里种植双季槐、玉米等,而且村民们大多外出打工挣钱。怎么才能带领村民致富?
据子谏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裴相尧介绍,子谏村做豆腐的传统由来已久,只因多是家庭类的“小作坊”,产量和效益都不高,再加上村里在外的企业家很多都在中心城区及其他地区从事餐饮工作,就决定把豆腐这个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突破的方向。
思路有了,说干就干。裴相尧带领村“两委”班子积极筹措资金,争取区、乡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该村豆腐坊终于“破壳”而出。
由此,子谏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建设起配备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的豆制品加工厂,卤水点豆腐的古法工艺和现代机械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豆腐的产量和质量,每天可生产豆腐、豆干、豆皮等豆制品1500余公斤,主要销往中心城区的商超、饭店及学校食堂,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
“咱们生产出来的豆腐相比于一般的白豆腐,表面比较发黄,它上面是一层豆油,主要用本地大豆和安徽大豆生产,口感相对更好一些,然后也比较绿色健康。”裴相尧说。
在厂里上班的裴军旗是子谏村村民,来豆腐厂之前,他常年在外务工。听说村里开了这个豆腐厂,他凭借多年做豆腐的经验到厂里应聘成功。
“在家门口上班肯定好,一方面每个月能有6000元收入,另一方面能就近照顾家里的老人。回来上班真的是很正确的选择。”裴军旗说。
垣峪村面粉厂磨出新气象
近年来,垣峪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不断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绘制出一幅美丽乡村新图景,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访当天,在位于上王乡垣峪村的运城福面面粉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面面粉厂”)的大院里,有不少周边村民前来销售麦子。
据福面面粉厂负责人张小平介绍,福面面粉厂是集基地种植、原粮存储、面粉加工、市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面粉制品公司,并注册品牌“旱塬福面”。福面面粉厂始终坚持“优选旱地小麦原粮、传承古法加工工艺、匠心研磨优质面粉”的生产理念,从提升面粉口感、营养价值和品牌价值入手,打造从“田间地头”直达“城乡餐桌”的小麦面粉现代化产业链条。同时,该厂探索先进的运营管理理念,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
“在垣峪村发展小麦加工是有天然优势的。垣峪村地处北纬35度晋南峨嵋岭高海拔北坡地带,是优质小麦黄金产地之一。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通风好,生产的小麦颗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筋道。垣峪村现有耕地面积9990亩,目前种植小麦7000亩。”垣峪村党支部书记吕晓彪说道,“每到收小麦的季节,种植户把粮食卖给收购商,不经深加工,收益十分有限,而且周边村民需要磨面,都得跑好远的路。我们建起这个厂,也能进行代加工,方便附近的村民。”
“我们厂目前也以优于平均收购价的价格收购周边村民的优质旱地小麦。目前我们已经收到20万公斤旱地小麦,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开始生产,每天可达到30吨的日加工能力。”张小平说道,“而且我们加工厂坚持的就是零添加和传统工艺,这让咱们旱塬面粉更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集体经济发展起来,村民怎么受益?垣峪村的思路是采取“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多方共赢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以绿色为底色、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让村集体经济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使村民受益。
福面面粉厂的落地,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5万元收入,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目前已吸纳周边群众十余人就业。“以前自己种地,一年赚不了几个钱。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还在厂子里上班,每月都有固定收入。”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51岁的垣峪村村民吕宏民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粮食加工行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按照‘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思路,不断擦亮‘旱塬福面’这一面粉品牌,我们的面粉不仅要进超市、酒店、食堂,还要进‘直播间’。我们还要开通‘线上+线下’销售‘快车线’,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张小平信心满满地说。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选准、选好主导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上王乡围绕“农”字做文章,在打造“一村一品”上下功夫,促进特色产业配套升级,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增强乡村的“造血功能”,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增收。
除了福面面粉厂,垣峪村还建成两个占地11亩的日光温室大棚,发包给经营户种植珍珠枣油桃。此外,光伏发电项目、机动土地流转、水井经营等项目也在不断创收。
牛庄村红色旅游谱写新篇章
在盐湖区最北端,有一个被誉为“河东小延安”的小山村,正是上王乡牛庄村。近年来,牛庄村依托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让这个革命老区村的历史得以传承,更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牛庄村曾是晋南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活动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盐湖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牛庄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自2002年起,先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四·九惨案纪念馆”、修缮稷麓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让牛庄的红色文化得以重现并传承。
随着红色旅游资源的不断挖掘和整理,牛庄村的红色旅游景点日益丰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缅怀革命先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还能欣赏到牛庄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红色旅游的兴起,为牛庄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盐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牛庄村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农业观光+民俗文化”的发展模式,推出了多条旅游线路和多个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牛庄村的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繁荣,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另一方面,村集体通过参与旅游开发、经营和管理,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收益,为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供了资金支持。
为了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的品质和影响力,牛庄村还加大了对红色文化的挖掘和宣传力度。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宣传队伍,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讲座、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牛庄的红色历史和红色文化。同时,牛庄村还积极与周边地区开展合作,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如今,牛庄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红色旅游不仅为牛庄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为这个革命老区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牛庄村将继续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推动红色旅游与农业观光、民俗文化深度融合,为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朱姝)
1、凡本网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运城公益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运城公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运城公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